在“雙碳”戰略深入推進的背景下,綠色工廠已成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而能碳管理平臺作為綠色工廠建設的核心數字化支撐,其合規性與功能完備性直接決定企業能否順利通過評審。對于申報企業而言,關鍵問題在于——什么樣的能碳管理平臺才能滿足評審要求?
答案的核心在于:平臺必須嚴格契合國家權威標準,尤其是工信部明確規定的功能要求。這些標準,是平臺通過綠色工廠評審的“入場券”。
一、評審重點:能碳管理的數字化與精準化水平
綠色工廠評審并非簡單的資質認定,而是對企業在全生產周期綠色化水平的系統考察。其中,能碳管理的數字化、精細化和可追溯性是核心評分維度。
為避免企業在建設過程中出現“盲目投入、數據失真、功能重復”等問題,工信部已發布《綠色工廠能碳管理平臺建設指南》,明確提出平臺必須具備12項核心功能,形成覆蓋“監測—核算—優化—管理”的全鏈條體系,任何環節都不可或缺。
二、十二項核心功能:從監測到管理的完整閉環
這12項功能邏輯嚴密、層層遞進,構建了能碳管理的完整技術框架。
能耗監測是基礎,要求平臺能對水、電、氣、煤等能源數據進行實時采集與動態追蹤,采集精度需達到行業一級標準,確保源頭數據真實可靠。
碳排核算則需嚴格遵循《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等國家標準,覆蓋范圍一、二、三全口徑核算,并支持自動生成核算報告。
績效對標功能為評審“加分項”,平臺應內置行業、區域及國家三級能效標桿數據,幫助企業清晰了解自身能碳水平的行業定位。
在管理與優化層面,要求同樣嚴苛。
碳資產管理功能應覆蓋配額申領、清繳與交易全過程,實現碳資產的保值增值。
AI節能診斷則體現平臺的智能化水平,通過算法分析能耗數據,識別設備空轉、參數異常等節能潛力點,并提供可執行的優化建議。
此外,能源審計、碳排預測、應急預警等功能共同形成數據到決策的閉環,確保企業能碳管理全過程可控。
三、標桿示例:世通AI+能碳管理平臺的實踐優勢
在眾多能碳管理平臺中,世通AI+能碳管理平臺憑借對國家標準的嚴格落實,成為通過綠色工廠評審的優選方案。
該平臺不僅獲得中國節能協會的權威認證,更重要的是全面覆蓋工信部指南中的12項核心功能,無任何功能短板。
同時,世通平臺與綠色工廠申報系統實現無縫對接,企業無需再次錄入或轉換數據格式,大幅降低了申報對接成本。
在實際應用中,世通平臺的優勢尤為突出。
例如,針對多廠區、多產線企業,平臺可實現跨區域數據匯總與自動生成評審報告,避免人工編制造成的誤差。
某汽車零部件企業在申報過程中,借助平臺的AI節能診斷功能發現沖壓車間設備參數異常,調整后能耗降低8%,不僅提升了能效水平,也獲得評審專家的高度認可。
四、標準之上:數據真實與持續迭代能力
需要明確的是,綠色工廠評審對能碳管理平臺的要求不僅是“達標”,而是強調實用性、數據真實性與可持續擴展性。
部分企業因使用功能單一的簡易監測平臺,導致碳排數據偏差或缺乏績效對標信息,最終未能通過評審。
世通平臺秉持“有標準、有數據、有未來”的理念,不僅滿足現行政策要求,還可隨碳達峰政策和行業能效標準更新而持續迭代,確保企業能碳管理系統始終符合國家政策導向。
五、結語:以標準為底線,以合規為核心
綠色工廠評審為能碳管理平臺設立了明確的國家標準門檻。
唯有完整具備工信部12項核心功能、數據真實可靠、流程高度適配的平臺,才能獲得評審認可。
世通AI+能碳管理平臺憑借其全功能覆蓋、權威認證與高適配性,為企業順利通過綠色工廠評審提供了堅實的數字化支撐。
對志在申報綠色工廠的企業而言,選擇一款符合國家標準的能碳管理平臺,不僅是評審成功的關鍵,更是邁向長期綠色低碳發展的戰略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