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zhu)房(fang)和城鄉(xiang)建(jian)設部(bu)發布(bu)國家標準《建(jian)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li)用通用規范》的(de)公告。建筑碳排(pai)放(fang)(fang)計算作(zuo)為強(qiang)制要求,可研、建設(she)、設(she)計方案應包含建筑碳排(pai)放(fang)(fang)分析報告,碳排(pai)放(fang)(fang)強(qiang)度要達到一定水平(ping),從(cong)2021年4月1日起實施!
那建筑物如何進行碳排放計算呢?
2019年住(zhu)房和城鄉建設部批準(zhun)《建筑碳(tan)排放計算標(biao)準(zhun)》為(wei)國家標(biao)準(zhun),編號為(wei)GB/T51366-2019明(ming)(ming)確(que)了(le)(le)建筑碳(tan)排放計算標(biao)準(zhun),明(ming)(ming)確(que)了(le)(le)建筑物排放的(de)定義,計算邊界,排放因子以及計算方法!
建筑碳排放是指建筑物在與(yu)其有關的(de)建材(cai)生(sheng)產及運輸、建造及拆(chai)除、運行(xing)階段產生(sheng)的(de)溫室氣體排放(fang)的(de)總和(he),以二氧(yang)化碳當量表(biao)示。
計算邊界是(shi)指與建(jian)筑物建(jian)材(cai)生產及運輸、建(jian)造(zao)及拆除、運行等活動相(xiang)關的溫室氣體排(pai)放的計算范(fan)圍。
建筑碳(tan)匯是指在劃定(ding)的建筑物項目(mu)范(fan)圍(wei)內(nei),綠化、植被從(cong)空氣中吸收并存儲的二氧化碳(tan)量(liang)。
《建(jian)筑碳排放(fang)計算標準》全文
● 1 總則
● 2 術語和符號
2.1 術 語
2.2 符 號(hao)
● 3 基本規定
● 4 運行階(jie)段碳排放計(ji)算
4.1 一般(ban)規定
4.2 暖(nuan)通空(kong)調系統
4.3 生活(huo)熱(re)水(shui)系(xi)統(tong)
4.4 照明及(ji)電(dian)梯系統
4.5 可再生能源(yuan)系統
● 5 建造及拆除階(jie)段(duan)碳排(pai)放計算
5.1 一(yi)般規定
5.2 建(jian)筑建(jian)造
5.3 建筑拆除
● 6建材生產及運輸階段碳排放計(ji)算
6.1 一般規定
6.2 建材(cai)生(sheng)產
6.3 建材運輸(shu)
● 附錄A 主要(yao)能(neng)源碳排(pai)放因(yin)子(zi)
● 附(fu)錄(lu)B 建筑物運(yun)行特征
● 附錄C 常用施(shi)工機械臺(tai)班能源用量
● 附錄D 建(jian)材碳排放因子
● 附(fu)錄E 建(jian)材運輸碳(tan)排放(fang)因子(zi)
● 本標準用詞說明
● 引(yin)用(yong)標準名錄
1. 總 則
1.0.1 為貫徹國家(jia)有關應對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pai)的方(fang)針政(zheng)策(ce),規范建筑碳排(pai)放計(ji)算方(fang)法(fa),節約資源,保(bao)護(hu)環境(jing),制(zhi)定(ding)本標準。2. 術 語 和 符 號(hao)
2.1 術(shu) 語
2.1.1 建筑碳排放 building carbon emission建筑(zhu)物(wu)在(zai)與其有關(guan)的(de)建材(cai)生(sheng)(sheng)產及(ji)運輸、建造(zao)及(ji)拆除、運行階段產生(sheng)(sheng)的(de)溫室氣體(ti)排放的(de)總(zong)和,以(yi)二氧(yang)化(hua)碳當量表示。Ecc——建筑拆(chai)除階段能源用(yong)量;
Ecc,i——建筑(zhu)拆(chai)除階段第i種(zhong)能源總用量;
Ecs——措施項目(mu)總能(neng)源(yuan)用量;
Ei,j——j類系統(tong)的(de)第i類能源(yuan)消耗量;
Ejz——建(jian)筑建(jian)造階段總能源用量;
Ejz,i——建筑建造階段第i種能(neng)源總用量;
Ejj,i——第i個項目中,小型施工機具不列入機械臺(tai)班消(xiao)耗(hao)(hao)量(liang),但其消(xiao)耗(hao)(hao)的(de)能(neng)源(yuan)列入材料的(de)部分(fen)能(neng)源(yuan)用(yong)量(liang);
Efx——分部分項工程總能(neng)源用量;
EFi——第i類(lei)能源的碳排放(fang)因子;
E1——照明系統年(nian)能耗;
Epv——光伏(fu)系統的年發電量(liang);
Estandby——電梯待機(ji)時能耗(hao);
ERi,j——j類系統消(xiao)耗由可再生能(neng)源系統提供(gong)的第i類能(neng)源量;
Ewt——風力發電(dian)(dian)機組(zu)的年發電(dian)(dian)量;
Ew——生活熱水系(xi)統年能源消耗;
I——光伏電(dian)池表面的年太陽輻射照度;
JT——太陽集熱器采光面上(shang)的年平(ping)均(jun)太陽輻照量;
Mi——第i種主(zhu)要建材的消耗量;
P——特定(ding)能量消耗;
Pi,j——第j日第i個房間照明功率密度值;
Pp——應急(ji)燈(deng)照明功率密度;
Qcc,i——第i個拆除項(xiang)目的工程(cheng)量;
Qr——生活熱水年耗熱量;
Qrp——生活熱水(shui)小時平均(jun)耗熱量;
Qs——太(tai)陽能系統(tong)提供的(de)生(sheng)活(huo)熱水熱量;
Qs,a——太陽能(neng)熱水系統的年供能(neng)量;
Qfx,i——分部分項工程(cheng)中第i個(ge)項目的工程(cheng)量;
Qcs,i——措(cuo)施項(xiang)目中第i個項(xiang)目的工程量(liang);
qr——熱水(shui)用水(shui)定額;
Rj——第i個項(xiang)目第j種施工(gong)機械單位(wei)臺班(ban)的能源用量;
Ti——第i種建材的運(yun)(yun)輸(shu)方式(shi)下,單位重量運(yun)(yun)輸(shu)距離的碳排放因子;
Ti,j——第i個項目單位工程量(liang)第j種施工機械臺(tai)班消耗量(liang);
TA-i,j——第(di)i個措施(shi)項目單位工程量第(di)j種施(shi)工機械臺班消耗量;
TB-i,j——第i個(ge)拆除項目單位工程(cheng)量(liang)第j種施工機(ji)械臺班消(xiao)耗量(liang)。
2.2.4 計算系(xi)數
APD——年(nian)平(ping)均能量密度;
CR(z)——依據(ju)高度計算的(de)粗糙系數(shu);
EPF——根據典型氣象年(nian)數據中逐時風速計算(suan)出的因子;
Fi——第i種主(zhu)要(yao)建材的碳(tan)排放因子;
ffx,i——分部(bu)分項工(gong)程中第(di)i個項目的能耗系(xi)數(shu);
fcs,i——措施項(xiang)目中第i個項(xiang)目的能耗系數;
fcc,i——第i個拆除項目每計量(liang)單位的能耗系數(shu);
GWPr——制冷劑r的全球變暖潛值;
KE——光伏電池的轉換(huan)效率(lv);
KS——光伏(fu)系統的(de)損失效率;
m——用水計算單位數;
KWT——風力(li)發電機組的(de)轉換效(xiao)率;
ηr——生活熱(re)水輸(shu)配效率;
ηw——生活熱水(shui)系統(tong)熱源年平均效率;
ηcd——基于總(zong)面積的集熱(re)器平均集熱(re)效率(lv);
ηL——管(guan)路和儲熱裝置的熱損失率。
2.2.5 風速(su)、溫度(du)、密度(du)和時間
mr——制冷劑(ji)充注量;
ti,j——第j日第i個房間(jian)照明時間(jian);
T——年生活(huo)熱水使用小時數;
ta——電梯年平均運(yun)行小(xiao)時(shi)數;
tr——設計熱(re)水溫度(du);
tl——設(she)計冷水(shui)溫度;
ts——電梯年(nian)平均待機小時數;
V——電梯速度;
V0——年可利用(yong)平均風速;
Vi——逐時風速;
W——電梯額(e)定(ding)載(zai)重(zhong)量;
y——建筑設計壽命;
ye——設備使(shi)用壽命;
ρ——空(kong)氣密度(du);
ρr——熱水密度。
2.2.6 其(qi)他
KR——場地因子;
r——制冷(leng)劑類型;
z0——地(di)表粗(cu)糙系數
3 基(ji) 本(ben) 規 定
3.0.1 建筑(zhu)物碳排放計算應(ying)以(yi)單(dan)棟建筑(zhu)或建筑(zhu)群為計算對象。
3.0.2 建筑(zhu)碳排放(fang)(fang)計(ji)算方法(fa)可用于建筑(zhu)設計(ji)階段對碳排放(fang)(fang)量進行(xing)計(ji)算,或(huo)在(zai)建筑(zhu)物建造后對碳排放(fang)(fang)量進行(xing)核算。
3.0.3 建筑物碳(tan)(tan)排放(fang)計(ji)算應根(gen)據(ju)不同需求按階段(duan)進行(xing)計(ji)算,并可將分(fen)段(duan)計(ji)算結果累(lei)計(ji)為建筑全生命期(qi)碳(tan)(tan)排放(fang)。
3.0.4 碳排放計算應(ying)包含《IPCC國家溫(wen)室(shi)(shi)氣體清單(dan)指(zhi)南》中列出的各類溫(wen)室(shi)(shi)氣體。
3.0.5 建筑(zhu)運行、建造(zao)及拆除(chu)階段中因(yin)電力消耗造(zao)成的碳排(pai)放計算,應采用由國家相(xiang)關機構公布的區域(yu)電網(wang)平均碳排(pai)放因(yin)子。
3.0.6 建筑(zhu)碳排放量(liang)應(ying)按本(ben)標(biao)準提供的方法和數(shu)據進行(xing)計(ji)算,宜(yi)采用基于本(ben)標(biao)準計(ji)算方法和數(shu)據開發的建筑(zhu)碳排放計(ji)算軟件計(ji)算。
4 運行階段碳排放計算
4.1 一(yi)般規(gui)定
4.1.1 建筑運行階(jie)段碳(tan)排放(fang)計算范圍應包括暖通空調、生活熱水、照明及電梯、可(ke)再生能源、建筑碳(tan)匯系統在建筑運行期間的碳(tan)排放(fang)量。
4.1.2 碳排放計(ji)算(suan)中采用的建(jian)筑設計(ji)壽命應與(yu)設計(ji)文件一致,當(dang)設計(ji)文件不能(neng)提供時,應按50年計(ji)算(suan)。
4.1.3 建筑物碳排放的(de)計算范圍(wei)應為建設(she)工程規劃許(xu)可證范圍(wei)內能源消(xiao)耗產生的(de)碳排放量和可再生能源及碳匯(hui)系統的(de)減碳量。
4.1.4 建(jian)筑(zhu)運行階段碳(tan)排放(fang)量(liang)(liang)應根(gen)據各系統不同(tong)類型(xing)能(neng)源消耗量(liang)(liang)和(he)不同(tong)類型(xing)能(neng)源的碳(tan)排放(fang)因子確定,建(jian)筑(zhu)運行階段單(dan)位建(jian)筑(zhu)面積的總碳(tan)排放(fang)量(liang)(liang)(CM)應按(an)下(xia)列公式計算:
式中:
CM——建筑運行階段單位建筑面積(ji)碳(tan)排放(fang)量(kgC02/m2);
Ei——建筑第i類能(neng)源(yuan)年消耗量(單位(wei)/a);
EFi——第i類(lei)能(neng)源的碳(tan)排放因(yin)子(zi),按本(ben)標(biao)準附錄A取(qu)值;
Ei,j——j類系(xi)統的第i類能源消耗量(單位(wei)/a);
ERi,j——j類(lei)系統消耗由(you)可(ke)再生能源系統提供的第i類(lei)能源量(單位(wei)/a);
i——建筑(zhu)消耗終端(duan)能源類(lei)型(xing),包括(kuo)電力、燃氣、石油(you)、市政熱(re)力等;
j——建筑(zhu)用能系(xi)統類型,包括供暖空調、照(zhao)明(ming)、生(sheng)活熱水系(xi)統等;
Cp——建(jian)筑綠地碳(tan)匯(hui)系統年減碳(tan)量(kgC02/a);
y——建(jian)筑設計(ji)壽命(a);
A——建筑面積(m2)。
4.2 暖通空調系(xi)統
4.2.1 暖通空調系統能(neng)耗(hao)(hao)應包括冷源(yuan)能(neng)耗(hao)(hao)、熱源(yuan)能(neng)耗(hao)(hao)、輸配系統及末端空氣處(chu)理設備(bei)能(neng)耗(hao)(hao)。
4.2.2 暖(nuan)通空調系統能(neng)耗計算方法應符合下列(lie)規定:
1 應采用月平均方(fang)法計算年累計冷負(fu)荷和累計熱負(fu)荷;
2 應分別設(she)置工作日和(he)節假(jia)日室(shi)內人員數量、照(zhao)明功率、設(she)備功率、室(shi)內設(she)定溫度、供(gong)暖和(he)空調系統運行時間(jian);
3 應根據負荷計算結果和(he)室內環(huan)境(jing)參數計算供(gong)暖和(he)供(gong)冷(leng)起(qi)止時間;
4 應反映(ying)建筑外圍護結構熱惰性對負(fu)荷(he)的影響;
5 負荷計(ji)(ji)算時應能(neng)夠計(ji)(ji)算不(bu)少于10個建筑(zhu)分區;
6 應計算暖(nuan)通空調(diao)系統間歇運(yun)行對負荷計算結(jie)果的影響(xiang);
7 應考慮能(neng)源系統(tong)形式(shi)、效率(lv)、部分負荷特性對能(neng)耗的影響;
8 計(ji)算結果應包括負荷計(ji)算結果、按能源類型輸出系統能耗計(ji)算結果;
9 建筑(zhu)運(yun)行參數可(ke)參照本標準附錄B的建筑(zhu)物運(yun)行特征(zheng)確定(ding)。
4.2.3 建筑碳排放計算模型中建筑分區應考慮建筑物(wu)理分隔、建筑區域功(gong)能(neng)、為分區提供服(fu)務的暖(nuan)通(tong)空調系統、區域內(nei)采光(通(tong)過外(wai)窗或天窗)情況。
4.2.4 年供暖(供冷)負荷應包括(kuo)圍(wei)護(hu)結構的(de)熱損失和處理新(xin)風的(de)熱(冷)需求(qiu);處理新(xin)風的(de)熱(冷)需求(qiu)應扣(kou)除從排風中回收的(de)熱量(liang)(冷量(liang))。
4.2.5 建(jian)筑(zhu)碳排放(fang)計算(suan)(suan)中建(jian)筑(zhu)室內環境計算(suan)(suan)參(can)數(shu)應(ying)與設計參(can)數(shu)一致,并應(ying)符合國家現行相(xiang)關標準的要求。
4.2.6 建筑碳排放計算氣(qi)象(xiang)參(can)數(shu)的(de)選取應(ying)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建筑節能氣(qi)象(xiang)參(can)數(shu)標準》JGJ/T 346的(de)規定。
4.2.7 建筑(zhu)碳排放計(ji)算應定義建筑(zhu)圍(wei)護(hu)結(jie)(jie)構(gou),圍(wei)護(hu)結(jie)(jie)構(gou)的熱工(gong)性能及構(gou)造做法應與(yu)設計(ji)文件一(yi)致。
4.2.8 建筑碳(tan)排放計算(suan)中應分(fen)別計算(suan)建筑累積冷負荷和累積熱負荷。
4.2.9 建筑碳(tan)排放計(ji)算中的累(lei)積冷熱(re)負荷應(ying)根據下(xia)列內容確定:
1 通過圍護(hu)結(jie)構傳入(ru)的熱量;
2 透過透明(ming)圍(wei)護結構進入的太陽輻射熱量;
3 人體(ti)散熱(re)量;
4 照明散熱量;
5 設備、器(qi)具、管道及其他內部熱源(yuan)的散(san)熱量;
6 食品或(huo)物料的(de)散熱量;
7 滲透(tou)空氣帶(dai)入的熱量;
8 伴隨各種散濕(shi)過程產生的潛熱量(liang)。
4.2.10 建筑(zhu)碳排放計算時應(ying)計算氣(qi)密性、風(feng)壓和熱(re)(re)壓的作(zuo)用、人(ren)員密度、新風(feng)量、熱(re)(re)回收系統效率對通風(feng)負荷的影(ying)響。
4.2.11 建(jian)筑累積(ji)冷負(fu)荷(he)(he)和(he)熱負(fu)荷(he)(he)應(ying)(ying)根據建(jian)筑物(wu)分(fen)區的(de)空調(diao)(diao)系(xi)統計(ji)算,同一(yi)暖通空調(diao)(diao)系(xi)統服(fu)務的(de)建(jian)筑物(wu)分(fen)區的(de)冷負(fu)荷(he)(he)和(he)熱負(fu)荷(he)(he)應(ying)(ying)分(fen)別進行求和(he)計(ji)算。
4.2.12 根(gen)據(ju)建(jian)筑年供冷(leng)負(fu)荷和年供暖負(fu)荷計算暖通空調(diao)系統(tong)終端能(neng)耗(hao)時應根(gen)據(ju)下(xia)列影(ying)響因素分別進行計算:
1 供(gong)(gong)冷供(gong)(gong)暖系統類(lei)型;
2 冷源和熱源的效率;
3 泵與風機(ji)的能耗情況;
4 末(mo)端類型(xing);
5 系統(tong)控(kong)制策略;
6 系(xi)統運行(xing)內部冷熱抵消等情況(kuang);
7 暖(nuan)通空調系統能(neng)量(liang)輸(shu)送介質的影響;
8 冷熱回收措施。
4.2.13 暖通(tong)空調(diao)系統中由(you)于制(zhi)冷劑使用而產生的溫室氣(qi)體排放,應按下式計算(suan):
式中:Cr——建筑使用(yong)制(zhi)冷劑(ji)產生(sheng)的碳(tan)排放量(tC02e/a);
r——制冷(leng)劑類型;
mr——設備(bei)的制冷(leng)劑充注量(kg/臺);
ye——設(she)備使(shi)用壽命(ming)(a);
GWPr——制冷劑r的(de)全球變暖潛值(zhi)。
4.2.14 建筑(zhu)物碳排放計算(suan)采(cai)用(yong)的冷熱源及相關用(yong)能(neng)(neng)設備的性能(neng)(neng)參數應與設計文件一致。
4.2.15 建筑冷熱源的(de)能耗計算應計入負載、輸送(song)過(guo)程和末端(duan)的(de)冷熱量(liang)損失(shi)等因素的(de)影響。
4.2.16 輸送(song)系統的(de)能耗計(ji)算(suan)應(ying)計(ji)入水泵與風機的(de)效(xiao)率(lv)、運行時長、實際(ji)工(gong)作狀態點的(de)負載率(lv)、變頻等因素的(de)影響(xiang)。
4.3 生活熱水(shui)系統
4.3.1 建筑(zhu)物生活(huo)熱(re)水年耗熱(re)量的計(ji)算(suan)應根據建筑(zhu)物的實際運(yun)行情(qing)況(kuang),并應按(an)下列公式計(ji)算(suan):
式中:
Qr——生(sheng)活熱(re)水(shui)年耗熱(re)量(kwh/a);
Qrp——生活熱(re)水小時平均耗熱(re)量(liang)(kW/h);
T——年生活熱水(shui)使用小時數(shu)(h);
m——用水計算單位數(人數或床位數,取其一);
qr——熱水(shui)用(yong)(yong)水(shui)定額(L/人),按現行國家標準《民用(yong)(yong)建筑節水(shui)設計(ji)標準》GB 50555確定;
ρr——熱水密度(kg/L);
tr——設計熱水溫度(℃);
tl——設計冷水溫度(℃)。
4.3.2 建(jian)筑生活熱水系統能(neng)耗應按(an)下式(shi)計算,且計算采用的(de)生活熱水系統的(de)熱源效率應與(yu)設計文件(jian)一致。
式中:
Ew——生活熱水系統年能源(yuan)消耗(kwh/a);
Qr——生活熱(re)水年耗(hao)熱(re)量(kWh/a);
Qs——太陽(yang)能(neng)系統提供的生(sheng)活熱水熱量(liang)(kWh/a);
ηr——生活熱(re)水(shui)輸(shu)配效率,包括(kuo)熱(re)水(shui)系統的(de)輸(shu)配能(neng)耗、管道熱(re)損失(shi)、生活熱(re)水(shui)二(er)次循環及儲存的(de)熱(re)損失(shi)(%);
ηw——生活熱(re)水系統熱(re)源年平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