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禽性动交ⅹxxx,日韩精品一本二本三本的区别,天台房产网,国产香蕉视频在线播放,天堂资源8

山東世通檢測評價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 專注認證行業!
行業動態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2023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
2023-01-30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2023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
魯政辦字〔2023〕5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2023年重點工作任務》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落實。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3年1月19日
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2023年重點工作任務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發〔2022〕18號),推動《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重點任務攻堅突破,制定2023年重點工作任務如下:

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1.高質量建設嶗山實驗室。全面調研分析實驗室建設運行情況,優化實驗室建設發展的政策體系,組建高端海洋科技人才隊伍,圍繞國家戰略科技任務,持續開展前瞻性、引領性海洋科技攻關,推動嶗山實驗室高質量入軌運行。(牽頭單位:省科技廳)

2.完善實驗室體系。積極爭創全國重點實驗室,力爭2023年全國重點實驗室達到25家以上。實施山東省實驗室項目,高標準建設10家左右山東省實驗室。參照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模式,啟動山東省重點實驗室重組工作。(牽頭單位:省科技廳)

3.加強創新平臺建設。推動省級創新平臺爭創國字號創新平臺,積極爭取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落戶我省,創建1-2家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培育建設7家左右省制造業創新中心、100家左右省“一企一技術”研發中心。(牽頭單位: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4.培育創新創業共同體。加強創新創業共同體指導督導和績效評價,提高共同體建設質量,重點打造30個以上共同體。圍繞重點產業和未來產業領域打造新型研發機構群,新備案省級新型研發機構30家左右,總量達到430家左右。(牽頭單位:省科技廳)

5.強化原創性引領性基礎研究。積極推進省級基礎科學研究中心建設。引導科技領軍企業、科研單位、地方政府等實施好省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力爭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研發經費投入比重達到5.8%。(牽頭單位:省科技廳)

6.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十強產業”技術創新需求為導向,采用“揭榜制”組織實施100項左右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企業牽頭項目數占比達70%以上,簽“軍令狀”項目占比30%以上,在人工智能、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生態環保等領域取得一批科技成果。在新興交叉、產業跨界、未來產業領域謀劃一批科技示范工程,開辟產業新賽道。加強企業技術攻關,實施企業技術創新項目3000項左右,新增國家、省技術創新示范企業3家、80家左右,新增國家、省級“質量標桿”4項、100項左右。(牽頭單位: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參與單位:省生態環境廳)

7.強化科技型企業培育。持續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培育工程,力爭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8萬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3.6萬家,推動一批科技型企業成長為科技領軍企業。(牽頭單位:省科技廳)

8.優化創新創業生態。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合成生物學、人工智能、元宇宙、生態環保等領域,支持1000家左右科技型中小企業強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推動大型企業科技設施、科研數據、技術驗證環境與中小企業共享共用。建設科技型企業增信平臺,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支撐。實施高端創新資源服務山東計劃,優化全省科技合作平臺布局。(牽頭單位:省科技廳,參與單位:省生態環境廳)

9.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在全省高校院所中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組建技術經紀人服務聯盟,入庫技術經紀人達到5000人以上。鼓勵支持頭部技術轉移機構會同高校院所和企業,以市場化方式建設實體化技術市場,推動要素流通和成果轉化。(牽頭單位:省科技廳)

10.培育引進創新人才。創建并高水平建設濟青吸引和集聚人才平臺,加快構建“2+N”人才集聚雁陣格局。開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綜合改革試點,完善授權松綁和監督約束相結合的機制,充分調動用人單位積極性、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深入推進泰山學者、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加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數字產業等戰略性、前瞻性領域人才引育支持力度,擴大配額制實施范圍,新集聚培育各領域領軍人才790名左右。實施“青年人才創業齊魯”行動計劃、青年人才集聚專項行動,吸引青年人才70萬人以上。建設5家左右省科教融合協同育人聯合體,共建共享一批科研育人平臺、導師隊伍等。實施工程碩博士聯合培養改革試點,培養60名左右工程博士、300名左右工程碩士。培育10家以上人才意識強、人才制度完備、人才聚集度高、創新引領作用顯著的人才引領性企業。(牽頭單位:省委組織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二、縱深推進新舊動能轉換

11.精準管控“兩高”行業。建成用好“兩高”項目電子監管平臺,構建人員監督和平臺監測互為支撐、互相印證的監管體系。加快淘汰低效落后產能,開展用能預算管理。(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12.持續推進技改提級。編制全省企業技術改造升級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滾動推進“萬項技改、萬企轉型”,實施投資500萬元以上技術改造項目1萬個左右。(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13.實施標志性產業鏈提升行動。進一步優化產業鏈細分領域,培優塑強一批“鏈主”企業,加大精準跟蹤服務力度。深入實施融鏈固鏈行動,組織開展50場以上產業鏈融鏈固鏈對接交流活動,推動省內“專精特新”等優質企業卡位入鏈。高標準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和特色產業集群,支持有條件的市爭創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14.培育發展大數據產業。實施大數據產業“繁星”“龍騰”“沃土”“雨露”“煥新”“匠心”六大工程,加快推進大數據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省級行業中心及邊緣中心試點項目建設,試點開展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工作,完善工業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和運營標準,初步建成“國家級-省級-邊緣級”工業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省級區域中心3個左右、省級行業中心40個左右、邊緣中心超過100個,賦能1萬家以上企業數字化轉型。開展“百城牽手萬項”行動,定期發布導向目錄,舉辦30場左右數字經濟項目推介活動,推動1000個以上數字經濟項目落地。(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大數據局,參與單位:省市場監管局)

15.培育壯大新能源汽車產業。以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為主攻方向,加快研發高安全動力電池、高效驅動電機、高性能動力系統、氫燃料電池系統、自動駕駛、虛擬仿真等關鍵技術,推動建設濟南新能源商用車和青島新能源乘用車基地,聯動發展煙臺、日照、淄博、德州、聊城產業集群。純電動汽車在新銷售車輛的比重進一步提升,公共領域純電動汽車占有率持續提高。(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參與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16.深化數字賦能應用。實施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培優工程,新打造省級平臺50個以上,著力構建具有山東特色的“省級平臺-國家級特色專業型平臺-國家級‘雙跨’平臺”梯次成長模式。深入開展“工賦山東”專項行動,布局建設一批工業互聯網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等創新載體。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打造100家左右“工賦山東”工業設備上云標桿企業、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5G+工業互聯網”應用標桿和100家左右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小燈塔”企業。(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17.加快發展虛擬現實產業。指導省虛擬現實產業聯盟牽頭推出一批虛擬現實領域優秀解決方案,打造虛擬現實技術在制造、教育、文旅、健康、智慧城市等重點行業和特色領域的應用樣板。遴選5家以上虛擬現實公共應用體驗中心,對其建設費用給予一定比例的資金補助。(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18.嚴格化工園區管理。落實“十有兩禁”要求,加快完善園區設施建設,健全邊界封閉系統。落實《山東省化工行業投資管理規定》,嚴格執行危險化學品“禁限控”目錄,確保新建項目原則上必須在園區內建設。積極引導園區外企業進區入園。科學推進部分園區擴區工作。(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19.實施軟件“四名”工程。支持濟南、青島對標國內先進軟件名城,集中優勢資源支持軟件產業發展,推動“兩名城”均列國內城市前十。推動齊魯軟件園等省級軟件園區爭創中國軟件名園,壯大5家左右省級軟件名園。聚焦基礎軟件、工業軟件、信創適配等關鍵領域,做強100家以上省級軟件工程技術中心。突破國產軟件市場應用瓶頸,培育推廣技術領先的魯版軟件名品100個左右。全省軟件業務收入增長10%左右。(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20.梯度培育優質企業。制定全省單項冠軍培育提升工作方案,認真落實全省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實施細則,做好領航型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培育提升工作,新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00家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0家以上、省級以上單項冠軍200家以上。(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21.強化金融助企服務。加強與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中小企業發展基金聯系,建立項目投資協作辦公室,力爭國家大基金實施投資15億元以上。加大貸款續貸展期支持,建立健全企業應急轉貸服務體系,力爭為7000余家企業提供轉(續)貸1500億元。實施產業鏈金融綜合服務,引導金融機構開展特色融資模式,力爭推動核心企業簽發供應鏈票據200億元、實施供應鏈融資1000億元以上。(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參與單位:人民銀行濟南分行、省地方金融監管局)

三、堅定不移擴大內需

22.建設便捷高效軌道交通網。開工建設京滬高鐵輔助通道濰坊至宿遷段和青島連接線,加快推進雄商、津濰、濟鄭、濰煙、萊榮、濟濱等6個在建高鐵項目建設,建成濟鄭、萊榮高鐵。濟南、青島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全面展開,加快推進濟南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二期建設規劃6個項目,青島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二、三期建設規劃11個項目建設。(牽頭單位:省交通運輸廳,參與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23.建設四通八達公路網。加快推進濟南繞城高速公路二環線北環段、東營至青州改擴建等23條高速公路建設,其中,濟南至濰坊、濟南繞城高速公路二環線西環段高速公路項目建成通車。新開工建設慶云至章丘高速公路、濟南至寧津高速公路等16個高速公路項目。(牽頭單位:省交通運輸廳,參與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24.完善內河水運網。加快推進京杭運河主航道“三改二”提升工程等,完成小清河復航工程船閘建設,建成沿線4個港口項目,實現小清河全線復航。(牽頭單位:省交通運輸廳,參與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25.建設山東半島世界級港口群。推進集裝箱、液體散貨、大宗干散貨等大型深水泊位建設,力爭建成青島港前灣港區自動化碼頭三期工程、煙臺港西港區30萬噸級原油碼頭二期工程等項目。支持山東港口繼續增加外貿航線,不斷完善航線布局,提升樞紐港地位。(牽頭單位:省交通運輸廳,參與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26.加快推進機場建設。加快推進濟南機場二期改擴建、新建棗莊機場等項目建設,建成煙臺機場二期、臨沂機場改擴建工程。(牽頭單位:省交通運輸廳,參與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27.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推動海上風電規模化開發,重點推進國家能源渤中B2、國電投半島南U1等項目。積極推動中廣核煙臺招遠HG30等首批樁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項目,開展漂浮式海上光伏試點示范。大力推動魯北鹽堿灘涂地風光儲輸一體化基地規模化、集約化開發,積極爭取華能沾化濱海漁光互補、國電投壽光多能互補等項目納入國家新增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并加快實施。推進中魯菏澤光伏發電、濟寧時代永福漁光互補項目等魯西南采煤沉陷區光伏基地項目建設。適度推進陸上風電項目開發。年底全省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達到7500萬千瓦以上。(牽頭單位:省能源局,參與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海洋局)

28.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在確保絕對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推進海陽、榮成、招遠等核電廠址開發,建成榮成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扎實推進國和一號示范工程、海陽核電二期工程建設,積極推動石島灣擴建一期、招遠核電一期工程具備上報核準條件。加快推動海陽核電900MW遠距離跨區域供熱工程建設。年底全省核電在運在建裝機達到820萬千瓦。(牽頭單位:省能源局,參與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29.持續優化煤電產業結構。加快國能博興、華電龍口等“十三五”結轉的大型煤電機組建設,開工一批大型超超臨界煤電機組。堅持“先立后破”,在確保電力、熱力接續替代的前提下,加快30萬千瓦以下低效煤電機組關停并轉。分類開展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供熱改造、靈活性改造,持續提升煤電行業清潔低碳水平和電網調峰能力。年內關停退出30萬千瓦以下低效煤電機組200萬千瓦,完成煤電機組“三改聯動”600萬千瓦左右。(牽頭單位:省能源局,參與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30.有序推動燃氣機組建設。加快推動華電青島、華電章丘、華能泰安、華能煙臺等重型燃氣機組示范項目建設。有序推動棗莊豐源、華電東營等分布式燃氣機組和濱州魯北等“風光燃儲一體化”項目建設。年內在建燃氣機組規模達到600萬千瓦以上。(牽頭單位:省能源局,參與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31.加快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建成文登抽水蓄能電站,加快濰坊、泰安二期等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核準棗莊莊里抽水蓄能電站,深化萊蕪船廠、五蓮街頭等項目前期工作。建成三峽慶云二期、國華齊河等新型儲能項目,推動泰安壓縮空氣儲能等項目建設,全面實施新型儲能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年底全省建成抽水蓄能400萬千瓦左右,新型儲能規模達到200萬千瓦以上。(牽頭單位:省能源局,參與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32.推動煤炭綠色高效開發。在確保安全生產的前提下,組織開展采掘接續提升年活動,穩定省內煤炭產量。建成東灘、鮑店等國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礦,加快推進中厚、薄煤層煤礦智能化建設。全省開展智能化建設煤礦達到80處以上,煤炭智能化產量比重達到80%以上。(牽頭單位:省能源局)

33.促進油氣提質增效。加快勝利濟陽頁巖油國家級示范區建設,建成渤中19-6氣田陸上處理終端。加快推進青島董家口港區、煙臺西港區、龍口港區LNG接收站建設,建成龍口南山LNG接收站一期4座儲罐。加快山東天然氣環網北干線建設,開工建設煙臺港-裕龍島石化輸油管道,建成山東天然氣環網東干線、煙臺港原油管道復線工程。原油、天然氣產量分別達到2100萬噸、5億立方米。(牽頭單位:省能源局)

34.擴大“綠電入魯”規模。積極推動隴東至山東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建設,確保年內實現開工。積極推進吉林、甘肅等送端省份新能源配套電源建設,加快山東發展投資長嶺風電、山能甘肅白銀新能源項目建設進度,不斷提高省外來電中可再生能源電量比例。接納省外來電達到1250億千瓦時左右。(牽頭單位:省能源局,參與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35.加強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和大型水庫建設。實施水庫水閘常態化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鑒定,及時安排除險加固,消除工程安全隱患。推進玉清湖、鵲山等中型水庫除險加固;實施46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開展213座水庫、75座水閘安全鑒定。加快列入《“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的新建大型水庫建設,完成煙臺老嵐水庫工程建設,加快推進青島官路、臨沂雙堠水庫建設。(牽頭單位:省水利廳,參與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36.加強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對灌溉水源工程、渠系工程、灌排泵站等進行現代化改造,加強計量監測設施與信息化建設,加強灌溉試驗與節水技術推廣,提升灌區供水保障能力和供用水管理能力。開工建設聊城位山、德州潘莊等11處大型引黃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實施德州豆腐窩、聊城仲子廟等14處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積極推進節水型灌區創建和灌區標準化規范化管理。(牽頭單位:省水利廳,參與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37.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5平方公里。實施黃河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全省治理坡耕地面積1萬畝以上。實施省級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00平方公里,建設省級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小流域25條以上。全省水土保持率達到85.65%。(牽頭單位:省水利廳,參與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38.完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體系。加快5G、千兆光網、數據中心等規模化應用,深入開展5G“百城萬站”“百企千例”行動,支持建設一批5G行業應用聯合創新推廣中心,打造5G全連接種子工廠50個以上。開展“標識深度行”活動,擴大標識解析二級節點覆蓋,新建成二級節點5個左右。提升濟南、青島國家互聯網骨干直聯點聚集輻射作用,推動青島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落地。(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大數據局)

39.有序推進城市更新行動。抓好煙臺、濰坊等國家城市更新試點,加快省級試點城市和試點片區建設。制定省級城市體檢導則,細化指標體系。編制城市更新專項規劃技術指南,規范專項規劃編制,加強與現有規劃銜接。制定老舊小區改造工作負面清單和激勵清單,加快改造進度,提升改造質量,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898個、69.95萬戶。(牽頭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參與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

40.大力提升城市管理智慧化、精細化水平。強化新版智慧城市建設指標落實,推進智慧社區建設提速擴面,推動政務服務、教育服務、醫療服務、養老服務等領域智慧應用場景深度覆蓋,80%以上的設區市、30%以上的縣(市、區)達到四星級以上標準,建設2000個以上智慧社區。16市全部建成用數據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牽頭單位:省大數據局、省民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41.持續激發城鄉消費活力。舉辦“惠享山東消費年”系列活動,促進換新消費、綠色消費,提質發展餐飲、家政等服務消費。繼續推進老字號集聚區建設,籌備辦好第七屆中華老字號(山東)博覽會及2023老字號年貨節。實施電商“三個十”計劃,推進線上消費提質增效。選擇5家具有消費力、集聚力和輻射力的商圈開展智慧化試點。提升再生資源行業規模化、規范化水平,評選10家左右山東省再生資源產業園、5家左右山東省再生資源回收分揀中心。(牽頭單位:省商務廳)

四、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42.加快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編制省級國土空間規劃,合理布局農業、生態、城鎮空間。持續深化空天地一體化自然資源監測監管系統建設。與16市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狀,帶圖斑、帶位置、帶規模下達耕地保護任務,壓實壓緊市縣黨委、政府耕地保護主體責任。加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季度動態監測,穩妥推進耕地流出問題整改。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牽頭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

43.扎實開展綠色低碳轉型行動。建立覆蓋重點領域的能耗統計監測體系,落實好國家鼓勵可再生能源消費政策。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引導重點排放單位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支持勝利油田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重點實驗室建設。舉辦碳達峰國際論壇,推動煙臺開展智能低碳城市試點。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深化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推進濟南、青島、淄博三大生態環保產業集群建設,開展整體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試點,打造10家生態工業園區。(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44.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制定空氣質量限期達標路線圖,支持鋼鐵企業創建績效A級企業,推進水泥、焦化行業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完成383臺35蒸噸/小時及以下燃煤鍋爐淘汰驗收銷號。推動重點流域“保水質、增顏值”,穩定消除V類及以下水體,南水北調調水水質穩定達標。扎實開展入海排污口整治和質控核查,年內完成20914個入海排污口整治。因地制宜選取低成本、易管護、效果好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方式和技術,年底前完成已排查的1398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并動態清零。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十大行動,開展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持續開展黃河流域清廢行動。(牽頭單位:省生態環境廳)

45.加快建設國家公園。爭取黃河口國家公園盡快獲批設立,扎實做好各項建設工作;爭取國家林草局批復同意長島國家公園創建,完成各項創建任務。(牽頭單位:省自然資源廳)

46.強化生態建設和修復。開展荒山造林、退化林修復、城鄉綠化等,全省完成造林10萬畝。組織開展低質低效林、退化防護林改造提升,調整樹種結構,提高林分質量和林地生產力,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完成森林撫育20萬畝。組織實施沂蒙山、沂山、南四湖等重點區域生態修復工程,完成廢棄礦山生態修復0.91萬畝。(牽頭單位:省自然資源廳)

47.加快推進自然生態系統碳匯調查評價工作。構建4個主要喬木樹種、1個主要濕地類型的碳計量模型參數體系,初步摸清全省海洋碳匯資源本底,提出耕地土壤固碳增匯實現路徑。推動地質勘查綠色轉型,完成生態地質調查面積約5000平方公里,地熱清潔能源調查2處,海底沉積物地球化學調查面積約800平方公里,重要海島地質調查2處。(牽頭單位:省自然資源廳)

48.打好深度節水控水攻堅戰。持續推進節水載體建設,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累計建成比例達到80%,在全省工業企業、公共機構等領域打造一批省級節水標桿單位。實施海水淡化利用發展行動,推動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全省海水淡化日產規模超過70萬噸。全省年度用水總量控制在241.1億立方米以內,非常規水源利用量達到13.5億立方米以上,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50%。(牽頭單位:省水利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海洋局)

49.大力發展綠色建筑。認真落實綠色建筑全面推廣政策,完善統一管理、分級實施的星級綠色建筑標識管理模式,引導發展高星級綠色建筑。全省新增綠色建筑1億平方米以上,城鎮新建民用建筑中綠色建筑占比達到95%以上。發布實施新版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能效水平提升至83%。啟動修訂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指導試點地區推進光伏建筑一體化項目建設。(牽頭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50.構建綠色制造體系。遴選發布省級綠色制造名單,建立有進有出的動態調整機制,新建綠色工廠200家、綠色工業園區10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200家,開發一批綠色設計產品。開展重點用能企業節能監察,組織節能診斷服務。在重點領域實施“能效”“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開展工業廢水循環利用試點工作。全省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0%左右。(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51.強化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圍繞廢鋼鐵、廢塑料、廢舊輪胎、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等行業,選樹一批技術先進、管理規范的廢舊物資綜合利用優秀企業。開展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先進適用工藝技術設備目錄遴選工作,推廣應用一批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裝備。爭取納入工信部再生資源綜合用行業規范公告的企業達到80家以上。(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52.推進城市排水“兩清零、一提標”。加快整縣(市、區)制雨污合流管網清零,對完成整治的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鞏固整治成效,對新排查出的城市黑臭水體即知即改、動態清零,通過工藝改造等方式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完成50個縣(市、區)整縣(市、區)制雨污合流管網清零,累計40%城市污水處理廠完成提標。(牽頭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上一篇:人民銀行延續實施碳減排支持工具等三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

下一篇:CCER市場重啟前需解決兩個問題

客戶服務

科學 嚴謹 高效 公正 快捷 準確 專業 專注